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西安交通大学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量身打造特色教材
西安交通大学自2000年开展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以来,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坚持不懈,反映了交大精神、交大胸怀和交大担当。该校始终从国家目标和任务出发,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2006年获得“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获得“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典型经验集体”称号,2015年又承担起对口支援榆林学院、对口支援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的任务。在15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中,该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特色教材建设成为一大亮点。
2014年的一天,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师赵建茹接到了一个来自西安的电话。从电话里她得知自己主编的《基础化学教程》一书被教育部审定为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本科教材。她欣喜若狂,要知道,这是她第一次作为主编完成的教材编写工作,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是她事先不敢想象的。
《基础化学教程》只是西安交通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特色教材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十年里,按照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及出于对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高度责任的感情,该校出版社和新疆大学教务处密切配合,和新疆大学教师作者通力合作,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国家出版规范,筹措和投资近100万元,完成了全部共三批正式批准立项的20种共计30册教材的正式出版,并全部投入新疆大学教学使用,其中有7种教材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教育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项目”。教材建设初步形成标志性规模,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广泛好评,被教育部评价为该校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开拓创新的意义的对口支援工作实例之一。
义不容辞 合作推进编写工作
教材建设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好的教材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可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还可引导教学改革和教学思想的转变。
新疆大学受限于区域差异和自身条件,采用的全国通用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新大师生的要求,也制约着新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新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师凌海秋这样认为:“新疆大学的预科生由于汉语基础差,同时其文化课方面的基础也比较薄弱,在后期的一体化教育中学习较为吃力。如果能够有结合新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就可以对这样的情况作出改变。”所以有一套属于适合新疆师生需求的教材对于新疆大学的发展乃至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显得十分迫切。
新大师生的实际需求让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迫在眉睫。该校出版社结合该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责任使命,义不容辞地于2006年开始承担起了这项工作,先后专程拜访新疆大学多位校领导,结合新疆大学实施质量工程的要求以及学科与教材建设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分别与新疆大学教务处领导以及多所学院领导和教师座谈调研,形成了合作编写出版新疆大学特色教材的初步设想。很快特色教材建设项目就被正式列为该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子项目,立刻行动了起来。
凌海秋参与了第一本特色教材《基础物理教程》的编写,这个过程让她受益终生。在这之前她没有任何独立编写教材的经验,但她清楚地明白这本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同之前的教材相比要有所取舍和改良,才能真正对学业有所推动和提高。因而为了这本教材,凌海秋做足了准备,注重基础内容的同时使用风趣的语言和事例,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编写期间,她与该校的徐忠锋保持良好沟通,在编写方式乃至具体到符号的运用上都有了能够借鉴的经验,这段经历令她自身也受益良多。当最终的教材印刷出来后,投入到了课堂的实际使用,深受老师学生的好评,真正起到了连接预科学习与大学之间的过渡作用。
徐忠锋当时在新疆大学挂职,他作为主编参与了第一本教材的编审。接到任务伊始,他就主动联系到凌海秋等参与编写的老师,多次碰头开会,全程跟踪了整个编写过程。他深知此项任务的意义,对编写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对年轻教师没有放松要求。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整个编写组共同努力下,教材编写工作顺利完成,为特色教材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追求卓越 孜孜不倦力求完美
对于该校出版社的编辑们来讲,对待每本书的标准和态度都是同样严格和谨慎的。但是编写少数民族地区难度之大是内地同志难以想象的,责任之重也是内地同志难以估量的。该校出版社表现出了敢于担当、敢于挑重担的精神面貌,持之以恒地为新疆大学教材建设付出了心血。该校出版社站在为新疆建设发展作贡献、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的高度,集中了全社的资源,项目负责人不断地将这个项目的重要意义传达到每一个责任编辑身上,反复叮嘱,要求各部门务必保持高度的沟通配合。
编辑王欣接到《过程装备实践教程》和《食品科学实验技术》教材编辑工作时是在她进入出版社之后的第二年,与平日里接触更多的本专业书籍不一样,这本书中涉及的内容超出了她的专业范围,然而身为一个编辑具有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学习能力让她在面对工作时始终拥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实的学习态度。
《过程装备实践教程》和《食品科学实验技术》两本教材的编辑和修订工作在王欣的认真把关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为了保障教材的水平和质量,她和两位编写作者不断地沟通交流,总共提出疑问八十多处,关于书稿的修改和作者通信60余封,而在专业知识上肯于下功夫的她几乎是将这两个在从前并不熟识的专业进行了针对性的学习。正如王欣所说:“书籍承载着教化的使命,教材和学术出版亦是,我们尽所能帮助作者发现书稿中的疏漏和不足,使书籍内容臻于完善,使科学的成果和精华留存和传承,有此深意怎能不尽心尽力。”
拥有同样心境的还有编辑叶涛,他参与了第一本教材《基础物理教程》的编辑工作,当其回过头来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时,发现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基础物理教程》编辑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关于一些维文术语的准确使用,当电子版的书稿以网络作为媒介从遥远的新疆送达了西安后,出版社的编辑系统没办法识别出维文字体,导致了其中的专业词汇出现编排错误,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叶涛和同事商量后决定为了保证教材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请作者把所有专业维文词汇经过修订后转换成图片的格式直接在书稿中排版。